烏河牧場屬于誰的地方
烏河牧場屬于誰的地方
烏河牧場屬于圖都布的地方,烏河日圖家庭牧場,成立于2016年,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是一家以從事畜牧業(yè)為主的企業(yè)。牲畜飼養(yǎng);牲畜銷售(不含犬類);草種植;天然草原割草,烏河牧場靜靜地流淌到遠方,遠山的山腰間掛著薄霧,牛兒在河岸邊吃著青草,眼前是一片如詩般的田園風光。
烏河的明代歷史
從辛店乘車向西順牛山路經(jīng)齊園過二化行駛6公就到了臨淄辛店街道辦矮槐樹村站在村南高高的柏油路上朝北望去但見一泓池水在春風中蕩漾上前一問才知原來水的兩側(cè)就是烏河村東有一跨河古橋因烏河又稱溡水據(jù)此地就是溡水的源頭所以古橋被稱作溡源橋據(jù)考察此橋建于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264年多有損毀明朝永樂午青州府在溡水源頭建鳳凰伏龍飛龍諸橋 擴建三孔溡源古橋整座橋均用青石砌成橋面用56塊石板鋪成寬5.8米高3.05米其左右有石欄并刻有28星宿造像 天兵天將橋兩端各有石獅一雙橋西南側(cè)有14層太保臺階上雕有一獅子頭若洪水沒了獅子頭橋頭也就沒據(jù)說乃是溡水流量之標志溡源橋是當時魯中交通干道上的重要路橋之一其實此處并不是烏河源頭據(jù)考察烏河古稱耏水干水溡水烏龍江等她源于大武黃山之陰平地泉涌傳說乃是淄河一漏實乃第四系孔溡源古橋隙水北流受到煤系和東西斷層的阻截溢出地表匯流成河的全長50.5公里歷史上有名干時之戰(zhàn)就發(fā)生此處據(jù)嘉靖青州府志載其源岐淺多涸竭又名干時,莊公九年與齊侯戰(zhàn)于干時是也水色黑土人名曰烏河該河乃時令河故又名溡水辭海載古溡水分二支一支入濟水一支入清河烏河幾千年來用她博大的胸襟養(yǎng)育了一代代兩岸的**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此關(guān)烏河古老美麗傳說不覺浮現(xiàn)在腦際一日古道上黃土飛揚戰(zhàn)馬嘶鳴宋太祖趙匡胤率一支人馬在該村古郵亭旁歇息。
我們**哪六類地區(qū)
根據(jù)國人部發(fā)〔2006〕61號《關(guān)于艱苦邊遠地區(qū)范圍和類別的規(guī)定》六類艱苦邊遠地區(qū)如下:一、一類區(qū)(379個)(一)新疆(7個)1、****市:天山區(qū)、沙依巴克區(qū)、新市區(qū)、水磨溝區(qū)、頭屯河區(qū)、東山區(qū)2、石河子市(二)寧夏(11個)1、銀川市:興慶區(qū)、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2、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惠農(nóng)區(qū)、平羅縣3、吳忠市:利通區(qū)、青銅峽市4、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中寧縣(三)甘肅(14個)1、蘭州市:紅古區(qū)2、白銀市:白銀區(qū)3、天水市:秦州區(qū)、麥積區(qū)4、慶陽市:西峰區(qū)、慶城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5、平?jīng)鍪校横轻紖^(qū)、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四)陜西(45個)1、延安市:廷長縣、延川縣、予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宜川縣銅川市:宜君縣渭南市:白水縣咸陽市: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寶雞市:隴縣、太白縣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鎮(zhèn)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林市:榆陽區(qū)。
盂縣的歷史
盂縣乃春秋晉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大盂鎮(zhèn),后屢廢屢置,斷斷續(xù)續(xù)千余年。1942年盂縣劃為孟平、盂陽、盂壽三個縣,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縣又并歸盂縣。
1983年9月劃歸陽泉市管轄。
“盂”是個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小屯村發(fā)掘出刻有“于[ ][ ][ ]獲白麟[ ]祭于[ ]在九月維王祀五日王來自盂[ ][ ]”的獸頭骨。據(jù)學者考究,這“盂”為地名。當然,此處所謂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縣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測,我們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時代,傳說分天下為九州。按地域區(qū)劃,盂屬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變更,盂屬并州。
實行分封制后,盂屬晉國。春秋時期,盂仍屬晉國。據(jù)《左傳》云:昭公二十八年“晉殺祁盈,魏獻子為政,封祁氏之田為七縣(鄔、祁、平陵、梗陽、涂水、馬首、盂),孟丙(應為盂丙)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東北45千米大盂鎮(zhèn)),盂縣之名,實自此始。
又據(jù)《地括志》載:“并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猶,戎翟之國也?!卑创耍@個時期盂縣西部地區(qū)連同大盂一帶為孟丙邑,東部地區(qū)為仇猶,治設(shè)今城東里放之古城坪。
戰(zhàn)國時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滅仇猶。趙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為趙氏所滅,仇猶屬趙。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滅趙國,置太原郡盂縣,治在盂丙邑(陽曲大盂)。漢朝盂縣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漢以前,盂縣仇猶分治,這時始將盂和仇猶全交為盂縣。三國時期,盂縣屬并州新興郡。西晉,盂仍屬并州新興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北魏建議元年(公元528年)將盂縣東部并入石艾(今平定縣),屬樂平郡(今昔陽縣);盂縣西北部(興道村以北)置撫城縣,屬定襄郡。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縣(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縣城,屬遼州。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復名盂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縣西部置烏河縣,治在今凌井鎮(zhèn)。貞觀元年(公元62年)將烏河縣并為盂縣,屬河東道太原府太原郡。
在北魏、隋唐以前,盂縣西部之烏河中、上游一帶為漢以前的盂縣,與陽曲大盂一帶為列國之盂邑,今縣城以東以南一帶,為隋朝之原仇縣(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仇猶國)。興道以北一帶為北魏之定襄郡屬地,至唐初始統(tǒng)為盂縣。 宋神宗時,盂屬太原府。
金興定年間升為州,受絳州元帥府節(jié)制并置刺史,盂縣屬太原武勇軍。元代因襲金制,盂仍為州,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為盂縣,屬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為直隸州,盂縣與壽陽、昔陽均屬平定。 民國成立以后,廢州制,山西設(shè)雁門、冀寧、河東三道,盂縣屬冀寧道。后道撤消,盂縣直屬省。 1937年底,盂縣抗日民主**建立,屬晉察冀邊區(qū)四分區(qū)**,到1939年又歸二分區(qū)**。
1938年1月,日軍占領(lǐng)盂縣城。全縣廣大地區(qū)均為抗日游擊區(qū)和根據(jù)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爭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將盂縣劃分為盂平(山)、盂陽(曲)、壽(陽)東三個縣,并將城東的二、三兩個區(qū)(1939年劃分的)劃歸平定縣屬晉察冀邊區(qū)北岳區(qū)一專區(qū)二分區(qū)**。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盂縣城解放(8月25日),盂陽、盂平兩縣的原盂縣地區(qū)復歸盂縣。1946年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qū)仍劃歸盂縣,屬冀晉區(qū)二專區(qū)**。1948年又將原劃給平定縣的兩個區(qū)亦歸回盂縣。至此,盂縣轄境復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屬晉中一專區(qū)**。1949年8月1日至20日歸陽泉地區(qū)**。后復歸晉中地區(qū)。
1952年5月,將縣東南之山底、牽牛鎮(zhèn)以東、東村、蘇家泉、大小西莊、大小河北、東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個村莊劃歸陽泉市;同年年底,又把縣西部劃歸東西郭秋、大小方山、東西漢湖、東西黃龍頭等26個村莊劃歸為陽曲縣。 1958年10月,全縣實現(xiàn)**公社化。同時,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盂縣建制,劃歸陽泉市。11月,成立陽泉市盂縣聯(lián)社。1959年4月,上級決定恢復盂縣建制,與陽泉市分開,復歸晉中地區(qū)**。1959年8月,將牛村公社所轄北舁、?。
阿勒泰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北部有宏偉的阿爾泰山,西南部為沙**山,南部是準噶爾盆地,西部比較開闊,呈喇叭口形。全區(qū)地勢呈山脈西高東低,丘陵平原東高西低,從北部阿爾泰山脊線到南部丘陵平原層層下降,具有明顯的階梯狀地形特點。
全地區(qū)山區(qū)占總面積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
**海拔4374米(友誼峰),**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洼地)。阿勒泰地區(qū)的地形組合分布東西不同:在烏倫古湖以東是“山地接平原”,即阿爾泰山─山前丘陵平原,額、烏兩河間平原和烏河以南平原。以西是“兩山夾一谷”,即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谷─薩**山。其間散布有科克森斷塊山。
阿爾泰山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跨國斷塊山脈。西起東經(jīng)82°,東止東經(jīng)106°,長約1600千米。山勢西北高峻寬闊,東南低矮狹窄。
海拔4374米的友誼峰為群峰之最,矗立在**、***、蒙古交界處。在*百科*境內(nèi)的阿爾泰山為其中段南麓,長約800千米,自西向東,橫亙在阿勒泰哈巴河、布爾津、阿勒泰、富蘊、青河五縣一市的北部。薩**山座落在阿勒泰地區(qū)西南邊緣。
也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塊跨國山脈,西北端在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山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分水嶺以南是塔城地區(qū)的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以北是阿勒泰地區(qū)的吉木乃縣,**峰是海拔3875米的木斯套山(意為冰山),山巔終年冰雪皚皚,景觀雄奇。
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帶,降水豐沛,林木茂盛,牧草染綠,是阿勒泰地區(qū)的夏牧場之一。山前丘陵平原,牧草漫野,是重要的春秋牧場。山谷平坦,冬有逆溫影響,氣溫較高,是阿勒泰地區(qū)西部的優(yōu)良冬牧場。阿爾泰山前至準噶爾盆地北緣是額爾齊斯河水和烏倫古河水系長期沖(洪)積而成的河套平原(河階地)和丘陵地貌。
其東部起伏變化多端,西部較為平坦。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河谷地帶土地肥沃,水源近便,林草混生,牧草肥美。是阿勒泰地區(qū)的“糧倉”和打草場,也是較好的冬牧場。
固定半固定沙丘:阿勒泰地區(qū)南部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地面為低矮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無地表徑流,水源奇缺。丘間洼地稀散有耐旱的牧草和梭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