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預期的獎勵,會破壞孩子對事情本身的喜愛和興趣

 每當談論起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主動又自覺,根本不需要父母管的時候,家長們就會說:“唉,天生的,他們爸媽命真好。”

 其實,天生就自覺愛學習的孩子少之又少,根源在于,那些孩子的內驅力被充分激發(fā)了出來。

 有內驅力的孩子,對知識、學習、解答問題感興趣,他們會主動思考,自覺安排好學習任務,在學習中能夠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而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就像“老牛拉破車”,家長老師在后面催一下、“抽一鞭子”,才肯向前移動一步,他們在學習、思考中都是被動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在小學初中階段,由于知識的簡單,有父母老師督促著,成績還看得過去,但到了高中、大學等更高的階段,知識更多更深更難,是被動式學習無法應對的,成績一落千丈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記得在**上看到一個段子:如何讓孩子討厭玩游戲?

 你需要像監(jiān)工一樣每天盯著孩子玩游戲,給他設定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比如打到全區(qū)前3名;

 在他發(fā)揮不好的時候批評他、否定他、拿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游戲都打不好,將來有什么用?”

 在孩子玩得好的時候,給他物質獎勵,玩差了的時候,馬上變個臉,給點懲罰。

 相信我,過不了多久,只要你不盯著催著,孩子**不會碰游戲。

 在這個問題中,把“游戲”換成學習是一個道理。

 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學習盡心盡力,身心俱疲,可孩子在學習上還是懈怠拖延、一點也不自覺,原因恰恰在于,家長的一些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失去興趣,越來越被動。

 (1)嘮叨督促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度操心,把本該讓孩子自己管理的事情攬到身上,比孩子還要著急、憂慮。

 比如催著孩子寫作業(yè),不厭其煩地跟孩子講今天的作業(yè)是什么,生怕孩子漏了忘了,愛跟孩子講大道理,講學習的重要性······

 本該孩子自己記著、自己思考的事情,家長都幫他提醒著、留意著,長此以往,孩子便學會了依賴,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總是嘮叨,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叛逆心理,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2)包辦控制

 對教育的焦慮,讓許多家長變成了孩子學習上的“經理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安排、規(guī)劃好各種學習任務、興趣班補習班,孩子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只能機械地聽從指令,做家長讓他做的事情。

 激發(fā)孩子內驅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自主感,孩子感覺到能自己決定自己想做超實用生活小竅門100個妙什么事情。

 家長的這種包辦控制,毫無疑問,影響了孩子的自主感,進而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發(fā)現自己只能乖乖聽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得不到重視,對學習的主動性便越來越差。

 (3)不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還有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會許諾孩子考到多少分、多少名、認真寫作業(yè),就給孩子買喜歡的東西;表現不好了,就收回孩子的一些“權利”等作為懲罰。

 心理學研究表明:可預期的獎勵,會破壞孩子對事情本身的喜愛和興趣。

 長此以往,孩子會把來自父母的物質獎勵作為好好學習的“報酬”,而不是在學習中學到新知識、獲得進步而產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這種成就感、自信心,才是激發(fā)內驅力、讓人能夠堅持、不斷努力下去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