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
不孝有三是哪三
不孝有三指的是:一是不能侍親(孝敬父母,愛護家人),二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義之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 這句話出自孟子對于舜的婚姻評價,《孟子》里記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解釋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后輩的責(zé)任是**的一種。舜娶了妻子沒有告知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的本分。君子認為舜雖然盡了忠,但還是要告知父母。百科
孟子對于孝道有自己的禮節(jié),他歸納了不孝順的五種行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孝也。 概括一下,前三個懶惰、**醺酒、和妻子私藏錢財,是屬于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卻不贍養(yǎng)的不孝。后面兩個嫌棄父母和因為自己原因讓父母處于險境也是不孝。
這是孟子對于子女對父母的不孝,范圍局限在家庭之中。 但“不孝有三”是孟子對舜帝做評價時說的,所以范圍會更廣義一些,就翻譯為:不能侍親、不能事君、不能立身行道,是不孝的三種。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jié)婚的事情時說的。
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通常被解釋為: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 娶妻本應(yīng)先告訴父母,舜沒告訴父母而娶堯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dān)心絕了后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
后人對孟子這些話的原意存在不同解讀,爭議點主要集中于“三”和“無后”。事實上,孟老夫子僅僅說了“無后為大”之不孝,對“三不孝”中的那兩種不孝沒有直接點明。到了東漢時代一位叫趙岐的經(jīng)學(xué)家才又為他做了補充。 趙岐在《孟子注》中說:“于理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其意即: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后來,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又提出了另外兩件不孝:一件是“貧不仕”,家里貧窮,不出去做官發(fā)財來養(yǎng)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義”。再加上孟子說的“無后”,湊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不過,基本以趙岐的三孝為準。
”謝教授還指出,除了“無后”外,對于孟子口中的“三”,有人理解為“多”的意思,并非具體數(shù)字“三”。 如何孝順父母? 在佛教里,講到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初品的孝順父母,是甘旨奉養(yǎng),讓父母在生活上獲得適度的孝養(yǎng),沒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為人清白,事業(yè)成功,名利雙收,道德令人敬重,讓父母祖宗都得到榮耀,這是中品的孝順;第三是上品的孝順,就是引導(dǎo)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處,這是最上品的孝順。 一、供養(yǎng)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質(zhì)所需、精神的關(guān)懷,要讓父母滿足,不虞欠缺。 二、凡有所為,必先稟白:兒女無論要做什么事,要創(chuàng)哪一種事業(yè),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父母感覺到你隱瞞他,讓他感受到兒女對他有十足的信任。
三、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為,身為子女的就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們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違逆他呢?所以**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較容易,順的標準比較難,順父母的心意更難。 四、父母正令,不敢違背:我們不要違背父母正當(dāng)?shù)拿?,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違背他。
五、父母正業(yè),不為中斷:假如父母創(chuàng)造了什么好的事業(yè),如:養(yǎng)老院、孤兒院或者辦學(xué)校,辦一些對****的事業(yè)機構(gòu),為人子女者不能讓它中斷,要把父母的正業(yè)一直繼承下去,這才是孝順。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后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拓展資料: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jīng)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br/>
孟子的《離婁上》、孔子的《孝經(jīng)》,其所宣揚的孝道,是**歷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古代講的不孝有三,指的哪三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那么問題來了,三種不孝的行為,指的分別是什么呢?其實這事兒東漢的經(jīng)學(xué)家趙岐已經(jīng)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譯注》啥意思呢?我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種不孝的行為:無條件順從自己的父母,結(jié)果導(dǎo)致父母做出錯誤的決定,陷他們于不義之中。簡單來說就是愚孝。第二種不孝的行為:家里窮得叮當(dāng)響,父母都年老了,自己既不爭取做官,又不出去打工掙錢,這也是不孝。簡單來說,就是想做個街溜子,不管父母,混吃等*。
第三種不孝的行為:不肯結(jié)婚生孩子,導(dǎo)致先**下來的血脈斷絕。這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種不孝的行為,因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趙岐也是解釋了《孟子》中的這種說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
所謂 不孝有三,是指一、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二、家境貧窮,父母年紀大了,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傣祿來供養(yǎng)父母。
三、不娶老婆,沒有傳宗接代。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 不孝有三種,以沒有盡到做后輩的責(zé)任為**。舜帝沒有告知父母就結(jié)婚了,這就是沒有盡到小輩責(zé)任的表現(xiàn),但是君子認為和告知了父母是差不多的因為舜帝離家在外,而且是堯帝把女兒嫁給他。孟子這段活里,并沒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意思。
那么為什么現(xiàn)代人會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曲解為沒有后代就是**的不孝呢?不孝有三的另外兩個不孝是什么呢?漢代趙歧在《十三經(jīng)注》中注釋孟子上面這段話時說 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崇尚孝文化,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guān)系。若無后,則孝就無從談 起,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無后才為三不孝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