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夜歸臨皋賞析是什么?

臨江仙夜歸臨皋賞析是什么?

臨江仙夜歸臨皋賞析是:
《臨江仙夜歸臨皋》這首詞記敘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的情景?!耙癸嫋|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

“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這開頭二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
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

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九月。

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中,塑造了一個怎么的詞人形象?

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中,塑造了一個曠達不羈,真性情的詞人形象。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彼么肆汲矫谰?,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耙龟@風靜縠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

它引發(fā)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臨江仙夜歸臨皋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表現(xiàn)了詞人退避**、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tài)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xiàn)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思想感情。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代: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哲哥品宋詞】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是他人生遇到的**個特別大的打擊,也讓蘇軾感受到了世態(tài)炎涼,也發(fā)出過“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寂寞沙洲冷”的感慨。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有著文人特有的浪漫主義氣質,經過了一番思想斗爭,看破了世間的紛紛擾擾,讀懂了人生的真諦,蘇軾便更加瀟灑自如,樂觀曠達,泛舟江上,享受生活。

《臨江仙·夜歸臨皋》就是蘇軾在黃州時生活的寫照。

這首詞以夜飲醉歸這件小事入手,由景抒懷,廣為傳誦。 ·夜飲東坡醒復醉· 詞的開頭交代了詞人夜飲的地點,在東坡。用“醒復醉”點明了醉酒的程度。醉而醒,醒又復醉,這一定是一場一醉方休的暢飲,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歸來仿佛三更”則是對前一句更進一步地解釋。三更是指晚上11點到次日1點,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三更已經很晚很晚了,凸顯出宴會的時間久。而“仿佛”二字更耐人尋味。

仿佛不是確定的,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刻畫出此時此刻詞人醉眼朦朧之態(tài),連時間都記不清楚了,可想而知詞人的醉酒程度,真切傳神。 這么晚回家,家里的人早就睡了,就連家里的門童也睡著了,還打著雷鳴般的呼嚕聲。蘇軾嘗試敲門,結果并沒有弄醒門童,自己被關在了外面。

蘇軾并沒有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因為沒有人為他開門而踹門,進不了家門,就倚著拐杖聽江水的聲音吧?!耙姓搪牻暋被昧送蹙S《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敲門不應便坐聽江濤聲,五個字寫出了蘇軾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樂觀曠達的精神世界,更體現(xiàn)了蘇軾當時隨和的心境。借助家童的鼾聲、詞人的敲門聲和江水的聲音,以動襯靜,突顯出當時環(huán)境的安靜,極富畫面感。蘇軾在“倚仗聽江聲”時會想些什么呢?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下闕的感慨之中。 ·江海寄余生百科· 蘇軾一邊聽江水的聲音,一邊思考自己的人生。

下闕的開頭兩句妙用莊子的語意: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是我自己的,什么時候能忘掉為功名利祿而奔走鉆營?!盃I營”是為功名利祿而奔走勞神的意思。蘇軾自參加科舉考試以來,在官場沉浮二十多年。功名本是身外之物,但身在官場不可能對功名置之不理。

蘇軾也曾追逐功名,也會為了功名苦惱。被貶黃州后,蘇軾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反思自己,在這段時間里不斷升華自己的心靈。這兩句詞表現(xiàn)了蘇軾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追求精神自由超脫的心愿。夜深之時,江天風平浪靜,蘇軾坐在那里靜靜觀景,隱寓著詞人對靜謐空闊的理想天地的向往與追求,蘇軾希望自己能像范蠡一樣,駕一葉小舟,遠離塵世的喧囂,在江海的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余生,不再為世間之事而煩惱。

整首詞語句平易,流暢精煉優(yōu)美,敘事、議論、寫景、抒情一氣呵成,寫出了真景致、真性情。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在一起,這正是詞人貶居黃州時復雜心境的真實寫照。傳說這首詞寫成后的第二天就傳遍全城,全城老**都以為蘇軾坐船離開黃州了。

當時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傳聞,又驚又怕。他與蘇軾私交甚好,但又負有監(jiān)管之責。跑了犯官朝廷一定會嚴加追查。

徐君猷急忙親自帶人去蘇軾家查看,誰知蘇軾尚在夢中,鼾聲如雷。徐君猷哭笑不得。這件事后來還傳到京城,引起了宋神宗的關注。

臨江仙夜歸臨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表達了詩人抱負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擺脫人世間的名韁利索,歷盡宦海浮沉之后對世事紛擾的懷疑、厭倦以及無法解脫而又渴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代: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

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