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成語

典故的成語

典故的成語如下:
五斗折腰:表示清高、有骨氣。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中流擊楫:稱頌收復(fù)失地、報效**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jié)。

日近長安遠(yuǎn):比喻向往帝都而不能到達(dá),一般多寓有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實現(xiàn)之意。
毛遂自薦百科:表示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去干某項工作。

風(fēng)聲鶴唳:表示人在極度恐慌的時候,聽到與此無關(guān)的聲音,也非常緊張、害怕。
東山再起:比喻再度任職或失敗后恢復(fù)力量再干,失勢后又得勢。

東施效顰:“效”是學(xué)的意思;“顰”皺眉頭。比喻弄不清別人的長處,胡亂模仿,結(jié)果適得其反,把事情弄糟。
東窗事發(fā):指陰謀敗露,將被懲治。

半部論語:強調(diào)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些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夸父逐日:反映我國古代**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

后來人們用它表示不怕艱難困苦,堅定信念,通往直前,寧愿犧牲也要達(dá)到目的的英雄氣概。
百步穿楊:比喻射箭技藝高超,并引伸為本領(lǐng)高強,能達(dá)到預(yù)期止的,決不會落空。與它有相似意義的典故是“百發(fā)百中”。

*灰復(fù)燃:原指失勢后重新得勢,現(xiàn)在一般指被消滅的惡勢力或壞思想重新活躍起來,帶有貶意。
吳下阿蒙:比喻學(xué)識淺薄。

有哪些成語是有典故的?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jié)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

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才答應(yīng)出來。后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zhàn)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lǐng)了嗎?為什么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4、臥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

據(jù)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jīng)過長期準(zhǔn)備,終于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zhàn)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lǐng)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guān)迎擊。 當(dāng)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

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zhàn)后,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

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奮戰(zhàn)。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jìn)趙營。趙軍遭到前后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zhàn)后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出自典故的成語

出自典故的成語如下:
蟬不知雪
【釋義】知了夏天生,秋天*,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蟬之不知雪堅。


不贊一詞
【釋義】指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

也指一言不發(fā)。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坂上走丸
【釋義】比喻形勢發(fā)展迅速或工作進(jìn)行順利。
【出處】《漢書·蒯通傳》:“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得魚忘筌
【釋義】筌[quán],通荃,意為捕魚的竹器;意思是捕到了魚,忘掉了荃。原意為得到了想要的對象,手段便不重要了。后被引申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出處】《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弱不勝衣
【釋義】形容人很瘦弱,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一定不易
【釋義】原指一定下來就不變更,后形容事理正確,不可改變。
【出處】《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今夫權(quán)衡規(guī)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jié),不為胡、越改容?!?br/> 高鳳流麥
【釋義】古人高鳳因讀書專注讓麥子被雨水沖走,后人于是以“高鳳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出處】《后漢書·逸民傳·高鳳》:“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jīng),不覺潦水流麥。”
一牛鳴地
【釋義】指牛鳴聲可及之地,比喻距離較近,同“一牛吼地”。
【出處】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br/> 鹿鹿魚魚
【釋義】形容平庸,無作為。

【出處】清·陸隴其 《答曹微之進(jìn)士書》:“弟恐鹿鹿魚魚,不足以當(dāng)鼎植耳?!?br/> 青藍(lán)冰水
【釋義】比喻學(xué)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出處】清·陳康祺《燕下鄉(xiāng)脞錄》卷四:“桐城派古文,望溪開之,海峰繼之,至惜抱而其傳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劉門,世幾有青藍(lán)冰水之喻。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

歷史典故的成語:背水一戰(zhàn) (韓信)完壁歸趙 (藺相如)負(fù)荊請罪 (廉頗)望梅止渴 (曹操)四面楚歌 (項羽)破釜沉舟 (項羽)臥薪嘗膽 (勾踐)紙上談兵 (趙括)指鹿為馬 (趙高)三顧茅廬 (劉備)東窗事發(fā) (秦檜)如魚得水 (劉備)退避三舍 (重耳)初出茅廬 (諸葛亮)圖窮匕見 (荊柯)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草木皆兵 (苻堅)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y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有關(guān)歷史典故的成語

有關(guān)歷史典故的成語 01、愚公移山 02、后羿射日 03、女媧補天 0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它在**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

《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紀(jì)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學(xué)家寫的書。

故事說,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jìn)進(jìn)出出非常不方便。 **,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為什么不能這樣繼續(xù)生活下去呢?況且,這么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里又放得下這么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帶著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鋤頭和背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yuǎn),一個人**往返不了兩趟。

一個月干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

有**,他就對愚公說:“你這么大歲數(shù)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話了。

愚公帶領(lǐng)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為終于感動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它告訴人們,無論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xiàn)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

洗完澡后,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 當(dāng)黎明預(yù)示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

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穿越天空,給大地萬物帶去光明和熱量。 那時候,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動物像鄰居和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

動物將它們的后代放在窩里,不必?fù)?dān)心人會傷害它們。農(nóng)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fù)?dān)心動物會把它們劫走。人們按時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滿。人和動物彼此以誠相見,互相尊重對方。

那時候,人們感恩于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 可是,有**,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當(dāng)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

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的動物流竄于人群之中,發(fā)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了。

農(nóng)作物和果園枯萎了,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斷絕了。一些人出門覓食,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另外一些。

常用帶有典故的成語有什么

成語 是** 傳統(tǒng) 文化 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常用的 成語 典故 吧,僅供大家參考。常用的成語典故: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

深秋的**,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dāng)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守狹隘的 經(jīng)驗 ,不知變通。

常用的成語典故: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 辦法 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

傍晚,農(nóng)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鞭r(nóng)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這時,他發(fā)現(xiàn)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 故事 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xué)宋國農(nóng)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常用的成語典故: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只淺井的青蛙見到一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jìn)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

我獨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jìn)去,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

比喻見識狹窄的人。